“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有何区别?11日,第二届中美大学体育教育峰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美两国教育界、体育界的嘉宾就此展开讨论。专家认为,中国校园体育仍需要在“理念”上有所更新和发展,体育应该成为“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自己就是运动员学生。”中国篮球巨星姚明说道。的确,在中国,成名于赛场后又来到大学校园做回大学生的运动员有不少。而在国外,第一身份是“大学生”的运动员则更为多见。帕克十二联盟首席市场官丹妮特·雷登介绍道,今年里约奥运会上,来自帕克十二联盟的学生运动员和前学生运动员共取得了25金、13银、17铜的优异成绩。

丹妮特·雷登说,“他们要很好地平衡学术和运动成绩。学生时代有运动场上的上佳表现,名校的学术训练又能让他们在毕业后有很好的能力立足社会,而不一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姚明表示,“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两个概念体现着对体育的不同理解。“体育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找到自己是谁。赛场上和队友的合作、关键时刻体现出的领导力,这些经历对学生未来在生活、职场上都会产生影响。”

“进了大学门就要懂得融合运动员和学生这两个身份,既要能继续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也要在课堂发现自己新的风采。”姚明说道。

在美国常春藤联盟执行董事罗宾·哈里斯看来,理想社会中“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是一体的。“运动理念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学术、运动双卓越。”

如何达到“双卓越”?前斯坦福男篮校队主力、4次代表澳大利亚参加奥运会的安德鲁·维拉霍夫认为,作为学生运动员,关键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例如在斯坦福,学术要求不会对运动员网开一面,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同样激烈的学业压力。学生运动员做到平衡是可能的,学校要给他们足够的支持、机会和帮助。”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常务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立国也表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身体健康也是人格健全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家长、整个社会的观念未来还需要转变。”杨立国说。

“这个理念的转变需要过程和时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照搬,系统和设备还是要和人、理念相结合,才能培育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姚明说。

第二届中美大学体育教育峰会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美国帕克十二联盟主办,上海交大承办。本次论坛以“分享、激发、创新”为主题,旨在通过中美教育与体育精英的观点分享,激发东西方体育教育理念的碰撞,迎接新时代大学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