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楼

第36届世乒赛男单八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位欧洲老将本格森、克兰帕尔、舒尔贝克,是七十年代的代表;三名六十年代出身中国小将蔡振华、王会元、鲁尧华,预示着八十年代的乒乓格局;郭跃华和施之皓,则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这一番老中青的争斗,各显千秋。郭跃华技高一筹,以3:0轻取老对手克兰帕尔,蔡振华和鲁尧华的兄弟之争,按照“相同条件下团体队员优先”的老规矩,兵不血刃。施之皓又一次不敌本格森,为其运动员生涯的缩短再添一个砝码。王会元败给南斯拉夫老将舒尔贝克,又一次戴上“技术好、心理差”的桂冠,其情形,与二十年后的王励勤,惊人地相似。其实王会元在此之前,已经挣扎了两轮,对卡尔松和奥洛夫斯基,都是以3:2反败为胜的。打法上没有让人家感到不适应,又没有一口气喂人五个发球的绝活儿,跟顶尖高手比实力,互有胜负,本来不足为奇,可是在中国乒乓球队里,就是不行。非得搞得刀枪不入,打起来没有悬念,“让人放心”不可。遗憾的是,中国乒乓球每向那个方向挪动一步,整个球队的努力就得按指数增加,成功的背后是运动员的身心伤病、教练员的呕心沥血。心机算尽,换来的,却是这项运动愈来愈无人欣赏。

半决赛中,蔡振华跟自己的克星本格森遭遇。逢本必败,已经成了小蔡的心病;帮助蔡振华穿越本格森,是中国队的一道攻关难题。队里从上到下,为此役作了周密的准备。一开局,蔡振华倚仗一连串的发球抢攻,打得本格森没有还手之力,以大比分赢得头两局。突如其来的成功,使得年轻的小蔡感到盲然,第三局时,一个不小心,被老奸巨猾的本格森抓住机会,连扳两局,并且在第五局换边时以10:4领先。一时间,似乎小蔡难逃再次失败的命运,李富荣急得患了胃溃疡。换边后,小蔡冷静下来,关键时刻使出了更绝的发球高招,逐步把比分追上来,最后以21:16惊险获胜。这场球,耗尽了本格森的真气,从此淡出超一流乒手行列;同时也练就了蔡振华,从此成为世界乒坛的一颗超一流新星。

郭跃华轻取舒尔贝克,圣勃莱德杯的决赛争夺,继16年前庄则栋和李富荣的表演后,又一次在同门兄弟之间进行。但是跟16年前南斯拉夫观众送给庄、李的阵阵掌声恰恰相反,观众报与郭、蔡两人竭力表演的,却是跟决赛气氛极不相称的冷淡。其原因,自然是决赛的结果在赛前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各位看官不禁要问,你瞎说吧?南斯拉夫观众是如何知道的呢?难道有人泄露“国家机密”不成?

这场球,是这届世乒赛上第五次中国运动员自己争夺冠亚军。前面几次分别是谢赛克/黄俊群胜陈新华/童玲获混双冠军,曹燕华/张德英胜童玲/卜启娟得女双金牌,李振恃/蔡振华胜郭跃华/谢赛克获男双金牌,以及童玲胜曹燕华而捧盖斯特杯。细心人可以注意到,没有一个人获得两个单项冠军。这,自然不是天然的巧合,而是有关人士精心策划安排的结果。假戏真做,太难为人了,不出破绽比夺世界冠军还要难。以女单为例,前八名中国队占有六席,南北朝鲜各一人,本来大家真枪实弹地干,单论概率,这冠军十有八九属于中国队。但是为了把那十之一二的机率也拿到手,多年的老规矩便在世人众目睽睽下肆无忌惮地展示了出来。两场内战:张德英胜卜启娟、曹燕华胜黄俊群,打得无精打采,队员们汗都未出,便以每局十来分的悬殊比分3:0结束。两场外战:童玲胜朴英顺,齐宝香负李寿子,却打得心惊肉跳,扣人心弦。

朴英顺是第33、34届世乒赛的女单冠军,对付削球本是她的拿手好戏,然而在第35届世乒赛八进四时,却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童玲翻盘。童玲战胜朴英顺后,本来有很大的希望在半决赛战胜老大姐葛新爱、决赛打败同是削球手的李松淑而创造不满17岁的世界冠军神话的,但是有关人士担心她小小年纪顶不住现场观众的压力和处理不好裁判的搞鬼而决定由久经考验、经验丰富的葛新爱登顶。冤家路窄,再次相逢,分外眼红。朴英顺报仇心切,一上来就施展看家本领,轻取首局,并且在第二局以20:12遥遥领先。但是童玲却拿出了削球手的意志,毫不慌张,一分一分地追,居然把第二局赢了下来。这一来,朴英顺丧失了斗志,童玲却愈战愈强,以3:1获胜。

李寿子是第36届世乒赛上对中国队威胁最大的运动员。团体赛中国队与对手的战绩全部是3:0,小分中也只有齐宝香丢过两局,其中一局是丢给李寿子,另一局便是丢给后来引起中国队地震的捷克新秀赫拉霍娃。齐宝香是直板快弧打法,具有很明显的河北队风格,推挡好,高抛发球威胁大,但是球路不活,不善于变化。团体预、决赛中两次跟李寿子交锋,虽然获胜,但是机关也被李寿子识破,所以一上来就被李先声夺人,抢了两局。随后,齐宝香调整战术,扳回两局,但决胜局却始终没有翻过身来,以微弱的比分惜败。

两场半决赛亦然。内战3:0,童玲获胜。曹燕华和李寿子的争斗却是在第五局才以25:23见的分晓。这几场球,同时进行,引起了观众和各国记者们议论纷纷。显然,时代不同了,八十年代的年青人,不象六十年代的人那么驯服。虽然不直接表示不愿意,但是也不会去竭力掩饰。想必是领导们脸上挂不住,作了工作的结果,决赛时童玲和曹燕华打得全神贯注,连记分员在整整一局的过程中一直把两人的比分记反都没有发觉,引起了观众一阵阵的口哨。在经常举办国际比赛的诺维萨德,在世乒赛决赛上,整整一局球,裁判把比分反记,显然不是偶然的失误。如果是对付外人,无论是童玲还是曹燕华,想必不会不察觉裁判的错误,恰恰是自己人,根本没有去想比分,没有去看那个牌子!

有了这些先兆,不用任何人泄密,注意乒乓球的人,都会知道郭跃华将捧上四年前就本该属于他的金杯。让球的结果和影响,显然是极其恶劣、龌龊的。然而,细究其过程和渊源,似乎谁也没有什么错,至少没有什么大错。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任何一件事,对后事都有巨大的影响。譬如说,如果曹燕华在第35届不偶然失手于马戈斯,就不会有童玲让葛新爱,张立就会是女单冠军,而成为第一个进“十佳”运动员的乒乓球选手。而张立1975年让朴英顺,又是因为国际事务中需要北朝鲜。别的不说,1972年的ATTU,没有北朝鲜就不行。而搞ATTU, 又是因为台湾问题。恰恰是因为台湾问题,乒乓球才成了国球,才有了现在的国际地位。如果把历史上的这些“错误”都一一纠正的话,世界也就面目全非,甚至你我也许都不存在了!

在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创造了由一个协会包揽金银的历史。唱这出戏的主角,是六十年代出生,二十岁上下的一代新人。1981年的北京,春光明媚,祖国大地响彻了“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的歌声,大家憧憬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情景,发出“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的疑问,作出了“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断言。可是,谁能料到,这美妙的春光竟然是昙花一现呢?

第2楼

加油!

[ Last edited by 梁加辉 on 2004-6-5 at 04:04 ]

第3楼

版主,介绍一下李寿子,好吗?

只是知道李寿子是右手横拍全攻打法,在36届上大出风头的。

在曹燕华的《属虎的女人》中,也有照片,在37届就不见了。

版主,可以介绍一下吗?

第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董草重 at 2004-1-9 19:49:

版主,介绍一下李寿子,好吗?

只是知道李寿子是右手横拍全攻打法,在36届上大出风头的。

在曹燕华的《属虎的女人》中,也有照片,在37届就不见了。

版主,可以介绍一下吗? 关于李寿子,我知道得也不多,特别是从37届开始,就只听说梁英子,而再没有听说她,的确是个谜。35届南朝鲜没有参赛,当时南朝鲜不属于ATTU,所以36届前她露面的机会不多,好象第八届亚运会有她,但没有听说什么出色的战绩。好象是正面反胶,反面生胶快弧打法。等ogo有空时详细介绍吧。

第5楼

我是1972年的生人,36届是我第一次看世界锦标赛,小小的电视上几个卡通人在拼杀。

这一印象和39届戴丽丽和梁英子在团体赛,发球前四目相对,虎视耽耽,39届江嘉良和瓦尔德内尔的世纪大战真的是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的。真的是古龙所说的,那一战的风情。

36届是中国队的一个颠峰。颠峰也就是衰落的开始。想一想,江嘉良、陈龙灿作为一代直拍快攻的代表,是直拍快攻的最后的辉煌。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绝对。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真的是悲哀呀。

自从乒乓球列为88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各国加大了对乒乓球重视的力度。高抛发球被各国选手普遍所采用。直拍正胶快攻的发球抢攻,左推右攻,旋与不旋,正反手的两条直线,台内小球,正胶小弧圈球已经逐渐被各国高手适应。而且直拍正胶一般都是特长型,技术无法达到横拍两面弧圈球的全面。真如许绍发所说的,瑞典等欧洲队打败我们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国人对于乒乓球的期望值又给国家队的主力选手以太多的压力:只能赢,决不可以输。队内的竞争就不必说了。

应该说江嘉良、陈龙灿是很努力的,江嘉良直到退役还在练习横打。陈龙灿也在反面加了反胶,用来发球和拉球。

时欤?命欤?事已至此,夫复何言?

你我球迷也只可长叹了。

第6楼

至于让球一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队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这样我们中国队自己形成了一个乒乓球的小百花园。关于对外国选手那一个队员有利,就谁上,就是坚持一致对外的原则,这是大家的共识了。但是直拍正胶快攻,削球,长胶就比之两面反胶弧圈球的培养周期长,成材率低,地方队肯定不愿意培养,就会出现人才断层。所以让一让也是可以的。我认为。

另外,龙文大哥的行文似乎,我是 说似乎,不如从前,是不是学习了在《乒乓世界》上写作了。我是最近才看的今年的《乒乓世界》的,太忙了。

第7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董草重 at 2004-1-12 08:29 PM:

龙文大哥的行文似乎,我是 说似乎,不如从前,是不是学习了在《乒乓世界》上写作了。... 的确不如过去好,主要是心态有些不同了。本来以为八十年代最值得研究,可是一方面是研究得越细发现的假大空越多,另一方面具体到某件事的当事人又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我是在“实在不想写”和“应该写一写”两种思想的挣扎之中。感到可怜、可嫌、可悲、可叹,缺了过去的敬爱,也许我真该歇了。

第8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龙文 at 2004-1-14 06:25 PM:

的确不如过去好,主要是心态有些不同了。本来以为八十年代最值得研究,可是一方面是研究得越细发现的假大空越多,另一方面具体到某件事的当事人又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我是在“实在不想写”和“应该写一写 ... 千万不要停,我永远支持你

第9楼

-

希望多发啊!

老O偷懒了?这个帖子怎么不是精品!

第10楼

呵呵,野哥见笑。我们这里成了老O和我相互评精了,还是大家都来参与比较好。

第11楼

尊敬的版主,我真的没那个意思。我是想说,是不是在学习官样文章?真的喜欢你的文章。而且八十年代不仅打法多样,拍型齐全,最值得研究。另一方面是有假大空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又是老的做法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行不通了。毕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年代。版主不必在“实在不想写”和“应该写一写”两种思想的挣扎之中。尽你的权利还一个乒乓球历史的本来面目。好吗?千万别歇了!

大家等着哪!如果版主歇了,我的罪过就大 了。

尤其是83、85 的比赛和82 亚运会的比赛,我是太想看了,先谢谢版主的辛苦了!

第12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董草重 at 2004-1-24 13:44:

尊敬的版主,我真的没那个意思。我是想说,是不是在学习官样文章?真的喜欢你的文章。而且八十年代不仅打法多样,拍型齐全,最值得研究。另一方面是有假大空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又是老的做法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行不通 ... 我知道你的意思。除了预约的一篇练球的稿件以外,《乒乓世界》发表的东西都是从本版文中编辑的。编辑有编辑的难处。

我的不想写和应该写的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中国乒乓球,借句洋话来说,是“big ado about nothing”。写或者不写,跟你如何评价,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事实上,坦率的看法,比简单的叫好更有益。一个很大的因素取决于资料。博根先生目前忙於整理美国乒乓史,后面世乒赛的笔记暂停。这样我要慢慢收集,不然的话,就又回到《七十年代》那两个贴子的老路,不大准确了。

我长你十岁,愿意的话称大哥吧。